教育新说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学校变革

  • 作者:同文教育
  • 浏览量:0
  • 时间:2024-01-18

教育新说






2024年1月7日,广州同文教育集团携手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成立十周年论坛暨教育新说·2024湾区9+2城市群中小学校长联合论坛」在广州成功举办。湾区9+2城市群协同联动,全国近40位教育名家大咖同台,聚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广东路径”,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五育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等话题展开深度探讨,共同探索教育发展新模式、新场景、新生态。

为了传递专业知识,唤起共同思索,共享论坛学术成果,同文教育研究院公众号将持续推出“教育新说”栏目,全程回顾论坛上每位专家的精彩发言。


专题论坛(一)围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学校变革”话题,邀请长沙市长郡中学党委书记翁光龙;广东实验中学校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蔡骘;珠海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珠海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张六安;东莞中学校长、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王健;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李卫东分享了各自学校的学生培养经验与理念。论坛由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联合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吴新华主持,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莉莉作专家总结。



图片


论坛主持人: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副院长、联合会教师发展专业委员会主任吴新华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基础教育是教育强国的“基点”,也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摇篮。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创新型社会及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关键所在。



01

翁光龙:探建"三阶五维"范式,

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图片

长沙市长郡中学党委书记翁光龙进行主题演讲


长郡中学怎么样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近年来,我校以“不让学生输在终点线上”为核心育人理念,以“3+N”课程体系为平台,营造开放、自由、成长、创新这么一种文化氛围,探索“三阶五维”创新拔尖人才早期成长范式。第一阶是指全面发展,激活潜能;第二阶是差异发展,护佑特长。第三阶是卓越发展,超越自我。五维是责任自主、文化自信、智慧实践、深度学习,创新驱动。


第一阶:全面发展,激活潜能。教育首先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陶行知先生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个人都有创造潜能,教育工作者应该提供非常好的课程体系,促进每个孩子健康成长,促进每个孩子创新潜能的激发。我们通过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同时开好校本必修课程,真正关心每个孩子,促进每个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别是形成了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从而培养出学生自主责任和文化自信心,在五育融合中促进学生微创造的发现。


第二阶:差异发展,护佑特长。根据4C理论,每个人都有被发现的微创造,绝大部分也就是95%以上的人有小创造被看见,极少部分大概是全球5%左右的人,有一种大制造、大创造,特别是突破中国卡脖子工程的伟大创造出现。基于此,我们想在全面发展学生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因此我们学校选择在人文、科技、艺术、体育这四个方面构建了拔尖创新课程,提供给学生进行选择,真正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这些课程知识面更广泛,难度更大,学生的思维深度更深,应该说通过这些举措真正推进了学生智慧实践与深度学习,特别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特长,把一部分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挖掘出来培养。


第三阶:卓越发展,超越自我。通过校内“四大节”(人文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六强社”和校外“三走进”走进农村、走进军人、走进职场)、“五研学”等活动型课程,在缤纷的实践活动中,全面激活学生的创新驱动力。这些活动更多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由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结论,进行研学课题报告。2009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到我们学校,观看了学生研学汇报以后,用两个了不起进行评价:了不起的学校,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我想,这应该是对我们学校进行综合实践这个活动的最好评价。这些纷繁复杂多样的活动坚持了几十年,最长的有30多年,最短的也有十多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创造动能,特别是学生的研究能力、沟通能力、创造性思维,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阶五维的成长范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旨在创生素质教育新生态,促进学生在每个教育阶段的“终点”都能获得个性化、可持续、高质量生长,培育“爱生活、善求知、忧天下、有作为”的时代新人。这12字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目标,去年9月27日,我对这个办学目标重新解读,站在素质教育发展这个角度,构建了素质教育新生态。我认为素质教育应该是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责任发展的教育,也是促进学生潜能发展的教育,构建这样一种新生态。通过三阶五维这种模式的构建,不管是高考、竞赛、体育、艺术、科技创新,我们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我们已经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进入了数字化转型时代,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定要站在0到1的原生创造。虽然中学只是早期培育,更多的人才培养责任在大学。但如果中学不去启蒙,不去培育,那么到大学就已经迟了,所以我们应共同努力。



02

蔡骘:多维融合共育拔尖创新人才





图片


广东实验中学校长、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蔡骘进行主题演讲


每次一看到拔尖创新,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拔尖和创新好像有点矛盾?后来我把这个概念理顺了之后,还有第二个问题,我们只关注培养少数人吗?拔尖肯定属于中小学阶段的超常学生(少数人),但人人都可以创新,我做不到人有我精,但是我可以做到人无我有。所以,拔尖创新能不能统一?很容易统一:拔尖人才是对各行各业的发展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处于人才头部的领军者,在中小学就是超常学生。创新人才是具有正确价值取向,为社会提供了创造性的思想观念、物质产品和社会服务的人。在中小学,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拔尖人才只能是少数,创新人才可以是大众。拔尖创新人才指具有正确价值取向,为社会提供了创造性的思想观念、物质产品和社会服务的,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处于人才头部的领军者。我们把概念统一之后,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难道我们只是为了培养少数人吗?我们只关注少数人吗?


我翻阅古今中外书籍,其中这些人算拔尖创新吗?像李时珍科考失败,后来干脆不考了,去学医,写出了《本草纲目》。蒲松龄相当于当年的中考状元,40多年高考失败,后来写了《聊斋志异》。再看国外,大家非常熟悉的爱因斯坦,他也是高考复读生,好不容易考进大学,结果大学成绩也不怎么样,最后读了4年,毕业论文写了5年。这在中学或者大学算不算拔尖创新人才?我想在那个阶段,应该不算,但是他们后来的成绩肯定属于拔尖创新人才。还有一位就是袁隆平,他在西南农大的成绩单只有少数科目在八九十分,每个学期的平均分只有七十多分,这算拔尖创新人才吗?但他后来的成就非常耀眼。


于是我在想,是不是没有到时间、没有到点,其实每个人都有拔尖创新之处。美国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1000多年前中国有一个浪漫的诗人早就提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人人都可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只不过看时机、条件、环境。所以我坚信一个教育理想,就是我们应该向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方向,去培养每一个学生。


广东实验中学一直在做大格致的教育,大在什么地方?首先有四个理念:针对教育目标,我们借鉴了联合国所提出的全纳教育理念,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为什么?因为我们觉得,每个人都有拔尖创新之处,只不过等待时间,等待条件,我们应该尽量把每个学生都朝着这个方向培养。怎么培养?回到新时代,我们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素质教育,所以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当然立德树人是放在第一位的。接下来到微观培养,就是教育策略问题,我们提出了适性教育理念,就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尊重孩子的差异性,我们提供了适当的、适度的教育,帮助孩子在中学阶段成长,奠定他拔尖创新的基础。最后评价有没有用?我们的思路是扬长教育理念,以长促长,以长促全。我们想用评价来促进孩子的发展,当然我们要耐心等待,有的孩子可能在中学阶段就可以拔尖创新,有的孩子可能要等到大学,有的孩子甚至要等到工作之后,十年、二十年,我们要耐心等待,因为中学已经给他们扎下了根,他们碰到适宜的环境、土壤、气候就可以开花结果。


六维融合就是从六个维度帮助孩子发展:健康体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普通高考、六大竞赛、国际课程。我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学校的健康体育,每维都是课程体系,以体育为例,最基础的是基础课程,根据学生的差异化发展设计了校本课程,根据能力进一步上升到运动队或者是竞赛课程。我们一共组建了10支高水平运动团队,在省或者全国赛事中进入到决赛,培养了10几位运动健将,还有100多位一级运动员。艺术教育也是在每个班普及的前提下,凝练出了4支高水平艺术团队,他们都在国际上为中国斩金夺银。我们的科技教育也参与了国内外科技赛事,帮助孩子走上发明创造舞台,我们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拿到金牌最多的学校之一,我们曾经也代表全国中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也参加了丘成桐全球科学大赛,在决赛中拿到了金奖,科技教育在我校蓬勃发展。我们还有五大学科竞赛,大家都很熟悉,从国际金牌到全国银牌到更多的省一等奖、二等奖,每年都超过100位。最后是国际课程,我们改良了AP课程,也优化了中英课程。从这六个方面帮助学生融合发展。


今天,我们朝着拔尖创新人才的方向培养每个孩子,明天,每个孩子不一定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但是我们想把这个根扎下,把这个基因融入到DNA当中,总有一天,总有一代,他们会出现拔尖创新人才,就像我们坚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总有一天会实现。



03

张六安:协同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多路径探索






图片


珠海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珠海市第一中学党委书记张六安进行主题演讲


我今天给大家讲一讲《协同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多路径探索》。吴颖民校长讲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我高度认同。所以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可能不是怎么做,而是我在学校推进学生培养工作过程中的五点体会,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才培养。


一、以学校文化引领学生发展。我把学校历史、荣誉、文化、理念都作为培养学生的载体,我们提出一中精神:师生同心,做到最好,成就美好。学生在学校的三年时间,要让他感受到一中的美、自己的美、环境的美、教育的美,这样才能不断地创美。学校的办学理念是“用美的教育造就美的新人”,所以一中精神里的“成就最好”,就是希望学生成就自己的美好,成就国家的美好,乃至成就世界的美好。我们全力打造书香校园、花香校园、生态校园、活力校园和文化校园。


二、以航天精神助推思想动力。大家知道珠海市两年办一次航展,既有社会环境,又有外围企业环境,所以我们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我感觉在这个时代,对学生和老师来说,“提倡特别能吃苦”很有必要。为现在环境好了,很多年轻人没有吃苦意识,学生也这样,所以我们弘扬四个“特”载人航天精神,也邀请相关战斗英雄到学校来做讲座。我们也有十几名学生成为空军飞行学员,有些已经在祖国蓝天上“单飞”,学校也是航天方面的特色校。


三、以丰富的载体润色拼搏情怀。学校构建了两个院士工作室,数学院士工作室和化学院士工作室,这些都得益于高校、研究所对学校的大力支持。一中讲堂邀请相关的博士和航天英雄、科学家到我们学校来举行一中讲堂。还有博士讲堂,把校内和校外博士相结合,让校内博士在自身领域给学生分享,校外的博士邀请来给学生拓展新空间。另外我们还组织了“与未来有约”,邀请部分高校著名院士、专家、教授等给学生做主题讲座。我们和高校也有相关的合作,例如和北京大学的“博雅基地”。“高高结对”是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签订了党建共建协议,实际上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共建,相互间的老师培养、思政建设等都是相互推进的。另外我们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了“繁星计划”,做相关的人才培养素质延伸。


四、以联盟共建发挥比较优势。我们与深圳实验学校、中山纪念中学、东莞中学、广州二中、惠州一中,六所学校组建的联盟已经发展了20年,我认为,比较是促进一切发展的源动力。高中阶段的学生培养和老师的培训,只有站在井沿上看天,才能更宽广。这六所学校联盟在开拓学生和老师视野、纵横向比较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五、以贯通教育助力接续发展。前面蔡校长提到,不同的学生怎么进行延伸培养,拔尖和创新怎么理解?在学生培养中,更多还是要考虑创新。蔡校长提到,怎么把每个学生发展好,沿着拔尖创新人才的路径去走,我们把它向下延伸了一点,成立了创美学院和创美营,全免费公益性针对初中学生开放,做贯通性、系统性、开放性培养。另外还从教师赋能、课程优化、学生素养、家长共识、评价激励、体制创新等方面做了小初高一体化模式探讨。


六、以教育力量激励学生发展。我们总结了一中的力量:团结、奋斗、务实、创新、创美、育美。有位学生特别介绍一下,获得了全球青少年科技创新世界杯第四名的李晨天,我们学校专门给他做了一个实验室,就是李晨天实验室。总体上,我们让一批批学生通过学校大方位、多角度的培养平台,不断开启梦想的征程,逐步成为为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社会进步做贡献的社会精英谱系人才队伍。


我相信只要我们把大平台建设好,培养的学生就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也能实现创美、育美的最终目的。



04

王健:共同体让教育更有力量

——新时代学校发展变革思与行






图片

东莞中学校长、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王健进行主题演讲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同年4月7日,提出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四个正确方向:勇于变革创新、同心维护和平、着力推进合作、坚持开放包容。如果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本国在追求利益时兼顾其他国家利益,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发展,那么教育的共同体是什么?我有一个新的想法,教育共同体的新思路就是教育簇群。


教育簇群是什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东莞中学就着力构建簇群学校,把发展的主题定为教育簇群。我们已经初步构建了由多个有共同教育愿景,以龙头学校为核心,区域内小学、初中、高中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共同发展、共建、共享的学校群体。我们立足于全球发展趋势、民族伟大复兴、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坚持高位布局与统整式思维,坚持创新发展与赋能式思维,坚持开放融合与协同式思维,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新样本。


有人问,你的教育簇群和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有什么区别?教育簇群就是要突破这种集团化办学行政方面的要求,它是一种自发、自愿的共同体。在共同体里面,大家相互支持、相互联动,最重要的是簇群内的每一所学校,力求让它有应有的生态位,这就要调动它的教育内生动力和学校办学的活力。区域内小学为初中培养人才,初中为高中培养人才,高中就在师资方面、课程建设服务方面给予指导,将来不管这些小学初中的孩子在哪里读初中高中,都是为这个区域培养更多的人才,这就是教育簇群最高的共同愿景。


有人问,如何发挥龙头的示范作用?其实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当中给我们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那就是“六个必须坚持”: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龙头学校要发挥作用,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在哪里,我们是谁,我们要去哪里”。首先谈守正,守正必须立于学校发展历史,传承优秀的学校文脉,这样就可以驱动学校形成发展的新举措。东莞中学到今年有122年历史,1902年创办,2004年改名叫东莞县立初级师范学堂,担当时代使命。学校里面有很多让我们忘记不了的印记,中共东莞第一个党支部在学校成立,东江纵队的前身“抗日模范战争队”也是在这里成立的,里面有一半的成员是东莞中学的学生。东莞中学从1902年到现在,凡是在这里读书和工作的每一位师生名字都刻在墙上,也培养了6万多名各行各业的社会栋梁。像淞沪战役总指挥蒋光鼐。还有抗美援朝弃教从戎的毛炳权院士,他研究了三种催化剂,填补了国内空白。容庚是著名学者,也是一个爱国者。何镜堂院士是中国馆的设计者,也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设计者。王志东原来是新浪网的总裁。这些印记、这些人都验证了东莞中学的莞中精神——“思考人生、追求真理、报效祖国、服务社会”。我们也提出了新时代育人目标,就是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家国情怀、具备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品格的人。


一句话,让使命点亮生命。创新一定要立足于系统谋划,来驱动学校的发展新格局。在2022年12月25日,东莞中学发布了“1+1+8”的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从十个方面擘画莞中的未来发展。十个方面又分别面向三个方向:党建引领和文化育人,面向的是做示范。卓越师资、课程迭代、“三生”德育、体育素养提升,是面向强基础。另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品质课堂、技术赋能、评价增效,是面向增优势。“1+1+8”行动计划是一个目标引领,也是一个价值取向,更是一个系统观念,非常感谢东莞中学的家长,他们非常理解支持学校想做什么。比如说每周增加一节体育课,没有人反对。再比如说疫情以后我们是一所封闭式的学校,但是中午孩子们有40分钟的时间走出校园,三五成群出去逛一逛,吃点东西。下午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这和东莞中学的办学理念“自主和谐、共同发展”分不开。


没有目的的教育是盲目的,没有系统的教育是低效的。“1+1+8”行动计划在教育簇群当中也让学校得到了高质量发展。共同体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学校教育共同体对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对教育促进共同富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也呼吁就像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联合会一样,我们建设更多的教育簇群。



05

李卫东:多赛道贯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图片


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李卫东进行主题演讲


石门中学是南海区教育局管理的一所区县级中学,我将从四个方面对石门中学最近几年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和实践作个简要介绍:

一、全员性导师机制。

二、贯通式培养链条。

三、名港校升学指导。

四、多元化人才培养。


石门中学谈拔尖创新人才,我觉得首先要从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来谈。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我们也注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我们经常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走竞赛这条路,和高考这条路会有矛盾,看你怎么取得平衡点。


赛道一:建立全员性导师机制。我们认为大面积的高质量才是真正的高质量,石门中学的学生从高一入学以来,以六个人为一个小组,配了一位导师,叫做导师制。导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家庭情况等等。石门中学导师制的理念,就是让每一位同学有可倾诉的老师,让每位老师有牵挂的学生。石门中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得益于导师制。但到了高三,我们又有另外一种制度叫做智囊团,就是把这一部分最优秀的孩子最薄弱的学科,调集高一高二最优秀的老师一对一辅导,也就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名师资源,尽全力为高三保驾护航。


赛道二:打造贯通式培养链条。2023年五大学科竞赛,我校有58人获得省一等奖。但是县域中学要走学科竞赛还是非常艰难的,当时我们选择了最容易突破的生物信息学,慢慢再扩展到化学、数学和物理。最近七年,我们也有20位同学进入省队,有2位同学进入了国家集训队。当然,这种竞赛得益于我们自己培养了一批竞赛教练,其中也有少数是从外面引进过来的。石门中学的竞赛能做起来,要感谢我们的教育集团,我们的教育集团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集团内开展小初高协同育人,打通学段壁垒,实现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


赛道三:加强名港校升学指导。同时,我们也请求高校的帮助,和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签订了拔尖人才培养协议,双方也开展共同教学。最近几年在港校方面也有一些培训,2023年有37位同学获港大、港科大录取,也有10位同学被港中深录取。


赛道四:注重多元化人才培养。石门中学这个位置不在县城也不在市区,离南海县城还有12公里,但是离广州比较近,就在珠江旁边,离中山大学也就11公里。我们学校周边还有一些港澳台学生和国际生,每年我们招生的时候,也会把优秀学生招进来。2020年、2021年,石门中学连续两年夺取了全国华侨及港澳台地区联考全国文科第一名。石门中学也非常注重科技创新、电子竞技,还有体育特长、艺术特长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作为县级中学,我们也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几年,做得远远不够,和省内外几所名校相比,和很多学校相比,石门中学还有很大的距离。



专家总结

刘莉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从设计到生成



图片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莉莉作专家总结


五位校长的分享都呈现了独特的选择路径,最重要的一点是,校长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认知重构。蔡校长说得很好,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翁校长告诉我们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呵护,我们不仅要看起点,还要看终点,也许起点我比你快,终点我可能比你慢。所以,认知重构带给我们很多思考。珠海一中呈现的是能吃苦、能奋斗、能奉献的,就是拔尖创新人才。东莞中学让我们看到的认知重构就是在共同体当中,不要名牌学校自己“玩”,而是大家一起“玩”。石门中学让我们看到了陪伴,不只是教练的陪伴,全员导师的陪伴是关键。


实际上,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有很多维度和标准。多元智能理论所谈的是其中一种维度。在很多层面上,大家会看到标准不同,按照稀缺、产出、展示等多方面有很多不一样的理解。拔尖创新人才带给我们太多思考,我们到底该怎么应对?翁校长说得很好,他说需要全面普及来发现人才,发现之后尊重差异、重点呵护。


我们需要看到的不仅仅是尊重,最后还要超越自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学理设计,走向师生生命的确认。大家会看到,在确认的过程当中,理论归理论,现实相当残酷。没有校长的认知创新一定没有学校的创新,没有实践路径的创新和突破就没有创新的可能,没有毕业生的形象就没有创新的结果。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孤芳自赏,我们需要一同创造。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需要有很多确定,这些确定源于我们的思维、情感、创新和社会责任。而实现一种确定,则需要有一种路径。


今天五位校长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湖南和广东的模板,我们需要有更强的问题意识。生成的发生是需要在丰富当中,课程的丰富、路径选择的丰富等等。我们还需要在常规当中有创造,在细节当中有独特。在中国与世界,现实与未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中,我们更需要的是一种内驱力,而这种内驱力源于学校的创新路径,是有主题的。我们要有可辨识度、关联性、像素级、可视化、体系化、启发性。在未来的大格局下,我们的思考没有标准答案,前路没有航海图,我们需要一路探索,一路相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