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性教学重塑学生自主学习力

  • 作者:华师外校IEP 曾小莉
  • 浏览量:0
  • 时间:2020-11-23

何为真实性教学?我眼中的真实性教学就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之中,使学生从设定的与自己毫无相关的教学活动中解脱出来,作为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自己去构建知识点,在课堂过程中体验学习的真谛,真正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一、将数学游戏化,让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二、学生自主动手,在合作交流中爱上数学;三、借助软件做数学实验,具象化抽象的知识点;四、人文化数学,让课堂充满味道。

教学游戏化,让教学活动生动有趣

一直以来数学课堂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板一眼,按部就班的。老师在讲堂上挥斥方遒,学生在课桌上昏昏欲睡。问学生有没有听懂,理解透彻时,学生也很少会说不明白,会存在不懂装懂的问题。我觉得根本原因是教学设计出了问题。如果一堂课无法吸引到学生,学生的注意力就不会指向教学内容,那么教学效果自然是可想而知。那么怎么样做,才能够抓住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呢?

课余时间我向同学们展开询问调研,了解学生在做什么事情是会停不下来,甚至是沉溺其中。很多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说“游戏”。在游戏中,由于特殊的竞赛模式,以及激励机制,场面的逼真,玩家想赢的心态等都让玩游戏的人爱不释手,流连忘返。于是我就思索如何将游戏这一因素嵌入课堂活动之中,让学生能够在玩乐中,在欢声笑语中就把知识掌握了。

案例一

#有理数的分类—你要怎么“站队”#

有理数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分类。学习有理数的分类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数是有多种归属,它可以是正数,也可以同时是分数,根据以往的学情分析,学生在有理数的分类问题上由于分类标准不清晰,以及对数字属性的不熟悉,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往往会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所以我在讲解“有理数的分类”一课中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站队”游戏,课前我准备了一些A4的纸张,在每一张纸上写上一个特定的数字。然后跟学生讲解完有理数的分类知识之后,我们的游戏就开始了。我给每一位学生一张写有数字的纸,此时此刻他们每一位学生的身份就是写在纸上的数字,所有学生变身为“数字人”。所有数字人站成一排,然后我给出分类标准,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自己的“身份”,正确“站队”出列。当我一身令下,“正有理数”,所有“数字人”根据自己的身份自主做出判断是否要站队,同时相互检查在这正有理数的队伍里有没有出现“叛徒”,及时剔除。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乐此不疲,同时还掌握了一些比较难区分的数字的分类属性。

image

正有理数站队,右边的“数字人”就是正有理数王国的公民。

image

负分数“数字人”的站队

案例二

#三角形全等-图标设计大赛#

全等三角形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学习内容,学生需要掌握论证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准确方法,并比较不同论证方法的优劣之处。同时严格规范学生证明过程的书写要求。其实这些都是学生掌握的全等三角形的的判定和性质知识最基本的要求。为了深化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认知与理解,升华全等三角形论证方法的多样性主题,提升学生的几何审美和几何创造能力。我组织了一次课堂上的“图标设计大赛”。设计大赛的原材料:全等三角形,大赛规则:每一位设计师要用全等三角形重新设计自己的英文名字,名字字母的设计需要至少体现三组全等三角形,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都要呈现,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三角形的分类,设计的过程中要会选择用合适的判定的方式去构造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需要用同一种颜色表示。事不宜迟,大家来观赏一下学生作品:

image

这是陈冠竹同学(英文名:Vic)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到字母V是由两个全等的钝角三角形拼接而成,而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是SAS,字母C更是由5个全等的三角形组成。

image

Eason同学的设计就更加整齐而具有美感,同时利用了SAS,ASA,HL等多种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式来阐释全等三角形性与字母设计的关系,可谓是把全等三角形“玩弄”于股掌之中。

案例三

#四边形的性质—假如四边形也有“朋友圈”#

四边形的性质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要探究学习的内容,要求掌握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各自的性质与判定,这个时候同学很容易将彼此混淆。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假如四边形也有“朋友圈”的虚拟场景,每个同学选取一个四边形,而此时同学们就化身为该四边形,并要设计自己朋友圈的背景图片以及社交动态,用四边形的身份发一条朋友圈。让其他人通过社交软件界面快速认识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学生反映这种活动充满趣味性与创意性。

image

image

更有同学突发奇想,觉得单单用图片和文字不够生动形象展示自己的特性,于是制作了一个微信小视频--菱形女神的相亲大会,看完让同学们忍俊不禁。

image

把游戏带入到课堂当中,充分利用游戏特有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于学生而言,既能够让学生身处教学活动同时又能够产生在游戏中的趣味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于教师而言,教学游戏化的手段始终服务于特定的教育目标和任务,让老师能营造融洽生动的课堂氛围,把严肃的教学氛围变成轻松愉快的游戏场景,枯燥乏味的教学活动也因此变得有趣有吸引力。伴随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增加,毋庸置疑利用游戏化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游戏元素引入课堂,他们的学习效率也会水涨船高。

学生自主动手,在合作交流中爱上数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率是大不相同的。我之前看过一个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的国家训练实验室在缅因州的一个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从上往下,最常规的方式之一就是演讲,听课,看视频等等,这种学习方式的学习效能是5%。而阅读的学习效能是10%。而有音频,视频,多媒体结合的学习方式的效果是20%,稍微好一点。然后是看演示,比如说一个老师在前面有教具,有一个实验,像化学老师在讲桌上给大家做实验,那么我们学到的东西更多学习效能是30%,其实这几种形式统统都可以称作为是被动学习,被动学习的效果最好就是30%--看演示。那么主动学习呢?常规的集体讨论学习效能有50%。为什么呢?因为讨论一旦发生了,你就不得不动脑了有个学生说了上一句说了一个问题,你就想答案是什么,然后人家有前言,你的后语是什么,你怎么应对,就必须主动动脑。所以学习效能要更高很明显提升了一个台阶,从30%跳到50%去了。在这之上是练习,即实际操作,在做中学,学习效能是75%。而教给其他人效能达到90%,这就是主动学习的方式。那为什么讲给其他人能够效能这么高呢?原因非常简单,第一是你不可能欺骗你自己。别人没听懂你不能硬生生让人家说听懂了,反馈效果会给你一个非常直接的非常刺激性的效果,当人家直摇头完全说没听懂时,你再自以为自己掌握了,你都会打个问号,怀疑自己是否掌握了。别人没懂是真实的客观反馈,所以你不能骗自己。其次第二点它是高频率的一种回顾和反思,高频的对知识进行整合,所以其效能如此之高。假如你想把一个东西讲给其他人听,你假如进入这个轨道开始这么去想了,你立刻就得去回顾我到底学到了什么,反思我学到的这个东西和那个东西到底是什么关系,我到底应该跟那个同学先讲什么再讲什么。这其实就是你在不断地梳理,不断地重新整合知识,不断地构建知识网络,知识逻辑,而且这不是一般的不断,是高频的,你发现你自然就出在那样一个状态,所以它效能高。

image

案例一

#认识数轴—形象的数轴,我们造#

数轴是学生进入初中以来接触的第一个利用数形结合数学思想的重要工具,它对于比较数的大小,以及理解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也大有裨益,甚至在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中也能够起到不少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数轴,我课前准备好了卡纸,准备让学生在课上根据数轴的概念和要素,团结合作制造一条数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决定某一个数应该所处的位置,并将该数字贴在固定的位置上,在制作数轴的过程中,正数我们用黄色表示,负数用绿色表示,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0是它们的分界线,所以用白色的卡纸表示,在同学们的团结合作中,一条数轴诞生了!制造数轴不是最终目的,我们想要的是学生能充分熟悉数轴“数形结合”的特性,并能够学以致用,而不是制造完后束之高阁。实践证明,将数轴固定在地板上确实能让学生经常看到,而且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也可以直接利用形象的数轴帮助演算。通过这种自我构建学习工具的方式学习,学生想忘记数轴都难!

image

image

学生借助自己制造的数轴帮助解题

 

案例二

#多边形的外角和公式--小组合作,直观化结论#

我想您一定能说出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但是如果被问到为什么是360°的时候,您该如何解答呢?一开始我们的学生从理性的角度,纯几何数学的方式利用内外角和互补的性质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但是不愿意满足的孩子们还有新的尝试!我组织他们在塑料板子上画出各种多边形及其外角,然后用小刀将每一个外角割下,将这些外角拼在一起发现竟然他们都能够拼成一个周角--360°,这也太直观了吧!同时小组成员在这个过程享受到了动手的乐趣以及交流的畅快,最后同学们按小组兴奋地分享他们的探究结果,对我而言,学生们在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比做一千道题还要重要。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4年的教学经验,让我对这一结论认识更加深刻。以前我上课都是按照事先设计的教案来实施教学,教案的设计也令我煞费苦心,里面有复习引入,新知探究,例题讲解,复习巩固……整个过程也穿插着提问,启发,评讲,反思等。但是课堂教学始终像是按部就班,学生的主体性在流于形式的活动中始终得不到充分的体现。

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测试成绩虽然有短暂的提高,但是时间一长,问题就暴露出来了,学生慢慢开始遗忘相关概念,性质,定理。至于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有哪些收获,体验,感受?数学能力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发展?数学素养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提高?这些真真需要我去关注的课堂生态,我却难以看见。

新课改提倡教学从“以教定学”转向“以学定教”,即以“教育者为中心”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教”的目的是“不教”,“不教”不是不用教育,而是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自主动手,自觉自悟。所以我们教师的“教”的根本指向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并由此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借助软件做数学实验,具象化抽象的知识点

函数往往是让学生比较头疼的一个知识点,学生比较难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函数,所以学起来会比价吃力甚至丧失兴趣,借助软件做数学实验就很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可以通过在第三方软件中直观感受抽象的函数图形,真切体会两个变量之前的联系,从而提升学习兴趣,扩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案例一

#一次函数—设计属于自己的logo#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的求解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需要学生掌握的重要知识点,除了要求学生解决一些常规的求解析式的方法,我借助软件Desmos,让学生在Desmos中用图象为一条直线的一次函数设计一个有意义的logo,并设定一次函数的定义域,在考场学生求解解析式的同时还锻炼了一下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是学习方式变得多姿多彩,呈现方式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卷子加练习。

image

image


案例二

#我们都是“桥梁”设计师#

九年级的学生学习完二次函数后,我要求学生观察显示生活中的抛物线,拍照并将此抛物线投放到Desmos当中,求出它的解析式和定义域。

image

image


让数学走进生活有何不可?当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他们就会不知不觉地爱上数学......


人文化数学,让课堂充满味道

大家一般认为育人是班主任或德育老师的事,即使跟学科相关也仅限于人文社会学科,跟理科尤其是数学许可的关系是微乎其微的。其实不然,我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渗透着育人。数学育人其实并不神秘,但却需要老师对数学有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能灵活地创造出既有一定教育意义有密切联系所学知识的教学活动。学生遇到这样的课,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也能提高文化品位,让课程更有质感和味道。

案例一

#数学情书暖寒冬#

感恩节那天,我突发奇想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表达一下自己所想感恩的人或事物,于是我收获了好多数学版“情书”。

image

image

image


学无止境,教学相长,我觉得一位老师能否得到成长,最重要的是他有没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并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地去努力,不断地突破,锲而不舍地做出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当然会有很多苦楚与失败,但是也洒满了欢声与笑语,我愿意做这样一位终身学习,关爱学生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