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P是IB授权学校,强调建立学生、学校和家长为一体的学习者社区。家长工作坊是I-EP每学期的传统活动之一,家长可以在这一活动中进一步了解学部的课程体系、设计理念、评判标准、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以及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等内容。
2022年3月18日,同文教育集团旗下的华外创新融合部(I-EP)举办了本学期PYP小学家长工作坊活动。因疫情防控需要,本次活动在线上举行。虽然我们没能面对面,但家长们依然非常积极地参与。
在本次家长工作坊中,学生成长处副主任王书妍和I-EP心理老师汤韫嘉带领家长们一起了解了关于孩子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心理学现象和规律,以及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满足孩子的需要,从而让孩子减少负面的情绪与行为,并表达出更多积极的情绪和行为。
行为的强化
任何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若对于一个行为,发生十次,有两次达到目的,就足以强化那个行为,并且导致那个行为的再发生。
因此,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消退孩子的消极行为(忽略孩子的消极行为被证明是有效的减少孩子消极行为的方式)。
对此,我们分别讨论了孩子的实物强化、注意力强化和逃避行为,并分析了作为家长,具体应该怎样做?
实物强化
当孩子用不合适行为(如哭闹)来获得某样东西的时候,爸爸妈妈应该忽略孩子的消极行为(哭闹),当孩子停止哭闹后,再给予孩子想要的东西(建议这个时候不要给予比孩子之前想要的东西更好的东西)
注意力强化
当孩子用不合适行为(如欺负弟弟妹妹)来获取爸爸妈妈的关注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采用暂时将孩子与弟弟妹妹隔离开来的方式,尽量少给予关注,当孩子友好地对待弟弟妹妹时,给予孩子多一些关注,可以是肯定和表扬等。
注意:当孩子需要家长的注意力的时候,他并不在意他所获得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注意力,只需要是注意力就好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做的是尽量忽略孩子的不合适行为。
逃避行为
当孩子用不适当行为(拖延、发脾气等)来逃避某事物时(如学习等),爸爸妈妈应该忽略孩子的不适当行为,并且在学生停止不适当行为后,仍然给予同样的指令。
注意:当孩子有不合适行为时,用负强化(如:取消周末的半小时iPad时间)的效果被证实比惩罚(如:打骂)更有用。
看到孩子的需要
所有的情绪和行为都是有意义的,就像冰山一样,我们所能看到的情绪和行为都只是露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而这些背后的原因都藏在冰山以下,我们没办法直接看到。但是我们只有去了解冰山下看不见的部分——孩子情绪和行为背后的需要,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孩子,帮助孩子。
美国人本主义代表人物,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需要,人的需要像金字塔,从底部到顶端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在最底层,为缺失性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是实现需要在上层,为成长性需要。只有当底层需要被满足或基本满足的时候,才会有高层次的需求。而底层的缺失需求若没有得到满足,内心的缺失感越强烈,不适应的反应越强烈。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用心去发现孩子情绪和行为背后的需要,并且满足孩子的需要。
如刚入学的新生(特别是年龄较小的新生),有的会有强烈分离焦虑,情绪难以平复,或持续数小时,无法融入班级活动,有的在开学一段时间因为吃饭和睡眠的不规律和生病。
这很可能跟安全感的缺失有关,孩子到陌生的环境感到强烈的不安全感,而安全的需要属于缺失性需要,若没有得到满足将会产生强烈的不适感,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活动。
那为什么有的孩子又没有那么强烈的反应呢?那是因为,孩子即使到了陌生的环境,他仍然能确定自己是安全的。孩子一方面确定自己即使到了陌生的环境,没有爸爸妈妈的陪伴,但是自己仍然是被爱着的。
另一方面,孩子在家庭的温暖氛围和爸爸妈妈等家庭成员的互动中学会了与人积极沟通交往的技巧,能帮助孩子与陌生的人建立积极关系,增加归属感和对新环境的适应。孩子之前成功融入其他陌生集体,如与小区的小朋友交朋友、去参加爸爸妈妈的朋友聚会等,都能让孩子练习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往的成功经验对孩子面对新的陌生环境的自信和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面对上述情况,爸爸妈妈需要创设温暖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确定自己被爱,满足孩子安全感的需要;用创设环境、示范等方式提供机会让孩子学习和练习,提高孩子适应陌生环境、与人相处的能力,增加归属感和安全感。
孩子天生有探索和求知欲,
重要的是增加孩子的自我效能
孩子天生是热爱学习的,探索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与生俱来的,但是为什么孩子又会表现出厌烦学习,对学习提不起劲的感觉呢?甚至有些孩子还会拒绝来学校上学呢?
这很可能与习得性无助有关。
相信,大家都会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一根小柱子、一截细链子,缘何能拴得住千斤重的大象?原来幼年时的大象原本是渴望自由、充满野性的,它也想摆脱绳索,获得自由。但是它尝试了无数次,也无数次失败之后,最终放弃了,等小象长大,即使它有能力冲破绳索,但是它也不愿尝试了。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我们的孩子就像幼年的小象,无数次尝试失败后发现根本自己不可能达到目标,于是就放弃了。这些遥远的目标可能是小组活动中,总是没办法做得跟别人一样好;也可能是,虽然现在的成绩是全班前几名,但是也觉得没有用,离爸爸妈妈想要我考名校的期待还是相差很远,没法办让爸爸妈妈对我满意。
小象其实需要的就是通过尝试,成功冲脱绳索获得自由的经验,有了这些经验,那么当被绳索束缚时,它一定会再一次努力冲破束缚。
我们的孩子缺的与小象缺的一样,是成功完成小组学习活动的经验、成功达成目标的经验,成功获得同伴、老师、父母认可的经验。若孩子尝试的结果一直是失败,那么孩子就有可能会变得习得性无助,就像小象一样,即使他有能力做好,但是却不愿意再尝试了。以前的成功的经历对于孩子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孩子对自己是否有可能获得成功的信心的来源,是孩子面对挫折时再次选择努力尝试的动力。
所以爸爸妈妈和老师们需要做的是创造机会让孩子获得成功、获得被认可的经验。那么具体可以怎样做呢?
合理的目标和期待
客观地了解和评估孩子的现有水平,制定在能力范围内通过努力有可能达到的目标,这个过程可以家长与孩子一起讨论来做。过高的目标只会增加孩子失败的经验,不利于孩子通过成功的经历来获得对以后通过努力能成功的信心。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达成目标,再制定更高一点的目标,再达成目标的过程,才能让孩子在一次一次的成功经验中,获得自信,孩子更有可能在遇到类似挑战的时候选择全力以赴。
肯定和鼓励孩子的每一次小的进步
可能家长们会担心,怕给孩子表扬多了孩子会骄傲自满,而事实上,只要我们的表扬是具体的,基于事实的,就会对孩子有更多积极的影响。比如:你今天跳绳能坚持的时间比上次多了十分钟,有进步了;这次的考试中,分数虽然下降了10分,但是之前在某个知识点上做错的题目,这一次做对了,我们总结经验,加油等等。
及时的、具体的表扬和肯定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是一种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小成功的体验,这样的体验能增加孩子对下一次成功的自信,和下一次继续努力的可能性。
相反,较少得到父母肯定的孩子会较少体验到成功的感受,即使他们通过自己努力取得了进步,但他们仍然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而当遇到其实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任务,他们更趋向于低估自己的能力,而导致不愿选择努力,因为他们感觉自己努力也达不到目标。
所以自信、勇敢、坚韧的孩子其实是被夸出来的,只要这样的夸赞是具体的、基于事实的。
工作坊的最后,两位老师还就家长提出的问题,与家长们一起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研究,并分享了各自的一线教育经验。
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家校沟通是I-EP一直致力达到的状态,家长工作坊活动的持续开展,不仅能及时地向家长反馈孩子在校的情况,还有利于学校与家长一起分享、讨论、探究更多正确有效教育孩子的办法。本期的工作坊介绍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