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写作原动力,提高学生创作素养——浅析初中生语文写作现状及策略

  • 作者:同文教育
  • 浏览量:0
  • 时间:2022-02-25

摘 要

作文历来被视为语文科的“半壁江山”,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反映。本文拟从阅读积累、写作心理及作文经常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探讨初中学生写作的现状,再从“厚积薄发,拓宽写作天地”“因势利导,激发写作动力”“宽松和谐,展现创作个性”三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探寻初中学生写作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阅读积淀 因势利导 写作动力 语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课程,特定的校园环境决定了学生主要是通过阅读文本去感知社会、了解生活。文本阅读的缺乏使学生对社会、生活、人生的解读基本处于一种“缺氧”状态,生活钙质的弱化使学生的作文只能是思想肤浅、无病呻吟,词藻华丽、不知所云。作文普遍存在程序化、概念化、成人化、功利化和胡编乱造、抄袭等现象。本文拟从初中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的角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读写现状——只破一卷书,下笔难有神

1.初中生的阅读积累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位语法教学专家唐彪说:“腹空之至,将以何物撰成文艺。”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的源头,没有大量的阅读做准备工作,写作就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广泛阅读是初中生积累语言材料、开启写作思路的有效手段,是初中生将别人的“言”转化成自己的“意”并内化为自己的收获过程,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倾听文本、解读文本,品尝它的滋味,呼吸它的气息,做文本的审美者,学生就可以从文本中看春花秋叶,听水流鸟鸣,闻花香风暖,悟悲欢离合,能够借别人的智慧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并内化为写作的基础。可是,初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由于阅读的缺失,学生很难积淀起那些经典作品的审美感觉、语言感觉、结构图样、语文修辞的生动经验,而这些东西体现在作文中就是作文的动力。它为作文建立了若干预期形式:文章目标、文章理想、文章材料、文章语言的经验。作文最为需要的正是这些语言经验。

2.初中学生的写作心理

在实际的写作训练中,作文成了许多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成了教师教学中难以突破的课题。究其原因,有学生自身阅历尚浅,课外阅读少,缺乏素材积累,没有生活底蕴等原因。在学生刚刚开始学习书面语言表达的时候,老师就有意无意地在学生的面前反复强调作文的重要性,要求学生下大工夫。于是,自幼开始,学生的头脑里就形成了“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的心理意识;再有,教师对学生作文要求过高,动辄要求中心突出、生动感人、立意高深、选材典型等等。初中生虽然形象和逻辑思维能力与小学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知识、经历等各方面原因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像作家那样得心应手地写出一篇篇美文,而我们总认为达不到以上要求就是写的不好。学生经过努力写成的文章总是被老师指责这不行,那也不是,使得他们左右为难,无所适从。于是,在心理上对作文就产生了恐惧感,由于心理定势的作用,形成了作文的心理障碍,致使学生对写作长期缺乏兴趣。

3.初中学生作文经常存在的问题

(1)知识储备少精品

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阅读面过于狭窄,积累不丰富,记忆不准确,一些文史知识缺乏等常常会导致犯知识性、常识性错误。譬如,学生在写作中喜欢引用名人名言、古诗句,在引用中出现了张冠李戴的知识错位现象。

虽然中考作文命题年年有创新,但学生写作素材上岁岁大同小异。迫于中考的压力和风险,许多学生尤其是毕业班学生写作文总是很保守,把上一届中考中涌现出来的满分作文、优秀作文奉为圭臬,极力模仿,甚至花大力气去背诵。结果年复一年中考作文在选材上大多雷同,用阅卷老师的话说就是:“穿同一条裤子的人还真是不少。”面对中考作文命题,一些初中生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表现自己的生活,只好搜肠刮肚、胡编乱造。有些素材在学生笔下甚至变了形,走了味。这样的写作与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是背道而驰的。

(2)矫揉造作欠真情

这类文章的特点是不合事实,极尽夸张,故作媚态,哗众取宠。如写亲情,离不开父母端茶送水、生病日夜陪伴、默默关爱等日常琐事;写老师总是抓住无私奉献、家庭清苦无憾、儿女无人照看等细节;写同学就写互帮互助、彼此关爱、团结友爱等老一套;写景总是实“画”实说,甭说诗情画意什么的。至于写博大精深的文化,学生更是无话可说,无病呻吟。

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学校内,过着“三点一线”的单调枯燥的生活,学业负担重,生活的激情几乎泯灭殆尽,所以,写文章就像挤牙膏似的,“为赋新词强说愁”。

二、策略初探——为赋新词不再愁

1.厚积薄发,拓宽写作思路

缺乏写作素材往往是制约学生写作的瓶颈。让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鲜活的素材,使他们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是作文教学成功的开始。

当前初中生阅读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往往只追求故事情节,结果阅读与写作严重脱节。尽管学生阅读东西很多,但写作时不会整合运用,言之无物。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阅读课要根据阅读目的、阅读对象、阅读情境选择不同的方法。阅读课上老师要加强指导,切忌搞“放养式”阅读。

至于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也要加强宏观监控和科学指导。总体上既倡导学生博览群书,雅俗共赏,又要注重提高阅读品位,有针对性的阅读。但对毕业班学生要把阅读与考试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做到广、专、精。毕业班学生复习备考时间紧,学业负担重,要求学生远离武侠言情小说和网络游戏,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专题阅读和精品阅读上。阅读内容不能仅限于“新课标”中规定的12部名著,还要重点关注一些杂志如《读者》《新作文》等,原则上不倡导学生此时去阅读鸿篇巨著。针对学生网络阅读情况,老师要根据自己的网上阅读习惯给学生推荐一些精品网站,如中华语文网(《语文报》门户网站),新浪、搜狐、雅虎、网易等知名网站的“新闻频道”和“读书频道”,南方周末网等。这些网站大都开辟了“在线阅读”栏目,老师要指导学生在网上有选择性的阅读。

2.因势利导,激发学生写作动力

针对学生对作文产生恐惧感造成心理定势而形成的作文心理障碍,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教给他们写作的技巧,而是要千方百计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作文心理。

初中阶段既是人生的关键阶段,也是人生的朦胧阶段。初中生由于生理、心理、思想的不成熟,对许多问题就像是“雾里看花”,似懂非懂。 学生的写作动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正常进行和深入发展的内部驱动力,决定了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写作活动是否有效和持续。学生的写作动力取决于哪些因素呢?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它取决于整个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中的各要素,包括写作的动机、兴起、情感、意志、自主意识等心理水平的发展状况以及认知过程的合理性、认知方法的科学性、评价体系的多样性等,并由这些要素构成一个动态体系。初中教师应该认真探讨激发初中生写作动力的策略,想方设法促进初中生主动作文,从而获得技巧与能力的综合提升,为他们的中考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作文是学生心理活动的综合过程,是学生心理需要和心理变化及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进行语言表达的综合反映。初中作文教学只有充分认识且有层次地研究掌握初中生作文的这些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发挥写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宽松和谐,展现创作个性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文以载道”是为文之法则,因而许多教师认为,作文必须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在他们的评价标准中,家庭琐事难登大雅之堂,风花雪月有伤风俗教化,个人情怀难免消极沉沦。当然,真善美需要高扬,崇高、伟大也必须提倡,但如果仅仅抱着这些“传统”而排斥一切,棒杀一切,作文教学会是怎样一种景况呢?陈旧的材料,堆砌的词藻,满纸的空话、大话、套话,千篇一律的“八股”模式就会占据学生作文的全部空间……久而久之,人文主义哪里还会有踪影?又怎么可能见到学生个性的锋芒?

其实,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在社会生活中,除了灿烂阳光,还会有雨雪与雷鸣。人性也是多棱镜,既能折射出真善美,也能反映出假恶丑,甚至还会有调和的中间色彩。例如,一位同学写《我的父亲母亲》,用白描手法质朴地叙述了漂亮的母亲由农民改当工人以后在穿着、消费方面的变化,特别是当了工人后逐渐不回家,最后终于与当农民的父亲离异的家事。文章结尾写道:“从此,父亲仍是农民,母亲却……”既看不出作者对父亲的歌颂,又看不出作者对母亲的批评,而是以十分平静的心态很客观地描述了这一事实。谁能说这样的作文没有思想,没有情感?谁能说这样的作文不能感动人、启迪人?谁又能说这样的作文不该提倡呢?可见,作者张扬个性,表现个性,完全是自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认识的结果,是再自然不过、再真实不过的事了。

在当代中学生身上,的确不乏创新意识及个性展露,关键是教师要解放思想,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打破条条框框,肯定、激励那些在立意、构思、语言,或无论在某一点上有点新意的文章;要敢于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用惊奇、赞叹”去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让学生在作文中敢吐真意,发真情,冲破一切虚伪的自我包装和他人设下的牢笼,放飞自己的心灵,展示多彩的内心世界。

反思传统的作文教学,在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学生健全人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上存在明显的弊病。每位语文教师都有责任更新观念,在写作的目的上正本清源,在评价标准上去伪存真,还学生张扬个性、抒发心声的本能愿望,在富有时代特色的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能力。

总之,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之一,也是培养初中生文化素养的一个主战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不断反思,勇于探索,汲取教训,总结经验,寻找一种科学、高效、有序、快捷而实用的教学方法,来改变当代初中生畸形的读写现状,切实提高他们的读写素养以及文化素养。我坚信: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地进行读写教学的研究与改革,初中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文化素养也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参考文献

[1] 肖萍《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东北师范大学 2006.

[2] 王茂林《新课标下的个性化写作》(《中学语文教与学》)

[3] 刘建祥、郑建伟《全程写作训练论》 《写作》2002.10

[4]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5] 朱群英《作文成就感的培养》

[6] 黄厚江《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中学语文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