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数据浅析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 作者:CEP中学语文组   刘家豪
  • 浏览量:0
  • 时间:2020-09-29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2018年11月,辩论节目《奇葩说》有一个辩题谈及了“大数据匹配”,引起了辩论双方对“大数据是否靠谱”都作了一番精彩的陈述,让很多原来对“大数据”概念并不十分明白的观众开始清晰化。大数据技术作为一项颠覆性的技术,原来只在金融、旅游、保险、交易等需要数据支持的行业占主导地位,现在似乎正迅速地融入教育、娱乐等各行各业中。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提升和数据信息的急剧膨胀,社会已正式进入“大数据时代”,无论是交际、交通、购买等生活需要都有了更多渠道的选择。这些“互联网+”的方式,让大部分人都成为受益者,同时也成为人们的讨论热点。“互联网+”,在促进社会发生巨大变革、让人们生活得到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通过教育渗透来让下一代认识它、享受它。

新技术的发展同时在教育界也带来了巨大变革。传统的教育融入了大数据,让老师更精准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学生的问题。进而进行有效的教学时间和改革。可见,“互联网+”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下,教育与大数据分析的结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笔者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自然希望尽快把握教育的大方向,亲身体验数据驱动的教育带来的变革,因此,希望通过实际的教学实践,尝试结合大数据进行初步探究。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以“数据驱动教学”为关键字的篇目有259篇,以“数据驱动语文教学”为关键字的篇目为0,以“数据驱动作文教学”为关键字的篇目有3篇,其中一篇是英语教学,一篇是高中教学。可见,数据驱动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研究非常欠缺,此方向值得探索。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的目的有二:第一,写作教学属于初中语文教育中较难把握的项目,笔者自己长期在一线教学,对“情境作文”等方面亦有一定的研究,希望通过这一次对数据驱动的模式探索,能开启一个初中作文教学研究的新领域,并对数据驱动下的作文教学作比较系统的总结,使自己的作文教学水平有一个质的飞跃,为以后的教学研究及实践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第二,希望能以点带面,通过自己比较擅长的作文教学与数据驱动结合,能带动阅读教学等其他方面也融入数据,或抛砖引玉地带动其他人对作文教学在数据下的新研究。

 

2.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出现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无疑,初中写作是小学写作的延伸,也是高中写作的基础,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那么,目前初中写作教学出现了什么问题?

2.1 写作目标体系的问题

《课标》中对初中(第四学段)“写作”要求的目标条目,一共8条。通读这些训练条目,能发现目标的指向性较强,但落实的操作性相对模糊、笼统。

如第五条中,除了对一般考查的记叙性文章有要求外,还对“简单的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应用文”都有能力要求,但实际训练中,何为“简单”并没有明确的指向,且“文章”并未规定篇幅,教师在把握上需要二次解读。又如第六条中,有“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的要求,但实际训练中,从什么文体变换到什么文体,如果有必要是否要先讲述不同文体的特点,如何进行达标评价,都需要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水平重新定位。

《课标》中的目标陈述,只给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定了大方向,具体实践教学还需要教师自我的经验和对学生的判断,而且对各个地区不同的学情、教情都用了一套标准来衡量,针对性和操作性都相对较低。

2.2 教师写作指导的问题

教师在平时的写作指导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三:一是目标意识淡薄。部分教师对写作并无清晰的教学要求,缺乏明确的目标意识,每次习作需要达成的目标和评价标准不清晰,使得学生只有量的达标而并未有质的提升;二是教师在课堂上过于强调学生的个性化表达,缺少序列化训练,从七年级到九年级要求一致没有梯度,输出低效;三是评价不到位,教师在写后评价时窄化要求,比如讲解文章多停留在“炼词”“炼句”上,忽略了“写作思维”的训练,或者没有细化评分标准,让学生并未对评价有清晰认识,修改乏力。

如果教师在目标、训练、评价方面没有达到精准,那么作文教学的达成度将会大大减弱。

2.3 学生写作表达的问题

初中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原来“我手写我心”的自由表达乐事,在学生身上竟成为了敬而远之的紧箍咒,可见初中的作文目标并未有效树立。目标的不坚定,容易让写作成为了信手拈来或人云亦云的行为,学生没有静下来去思考内容(写什么),也在行文构思(怎么写)上缺少架构意识,想到哪写到哪。更有一些学生,快餐式地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在行文中无脑堆砌,徒有文章的形式却无生活的核心,或是写完后缺乏修改,草草了事。

初中生在写作中暴露的问题,在于学习无章可循,教师并未做好课程与学生之间的桥梁,让习作的目标不可操作,方向不明。因此,笔者尝试从数据化的教学入手,来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3. 初中语文的写作教学数据

大数据时代,教育领域产生的数据日益增多。且不说《课标》里面有数据要求,每一场考试、每一个学校、甚至每一个个体都会产生大量数据,而收集和利用有用的数据信息,为数据驱动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参考,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有良好的作用。细化来说,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生成数据,那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有哪些值得参照的数据呢?

3.1 课标的目标数据

《课标》中关于初中生写作的第八条有如下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按照每学年的14次习作,平均每学期7次,除去期中考、期末考,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5次的作文。一本教科书有6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写作指导,即教师每学期需要至少落实5个单元后的写作教学。至少1万字的其他练笔,若每次练笔以500字来算,则需要完成20次,相当于每周要完成一篇周记,或每周要从课堂要生成一次500字的习作。

但观察我们平日的语文教学,这种训练的量是远远没有达到的。

3.2 应试的评价数据

中考语文各地分值不一,但作文一般会占语文总分值30%左右。以广州为例,全卷总分150,作文总分为60分,其中内容占30分,语言占20分,结构6分,文面4分;每一个评分项目都分了四个档次,评分由四个不同分项的分数组成;按照总分,文章分为四个类别,49分以上的为一类文,36-48分的为二类文,22分-36分为三类文,22分以下为四类文。历年来广州中考作文评分平均分会控制在43-45分。

对于大部分一般的学校来说,43分是目标,但对于教学环境相对比较好的学校来说,43分则是学生作文平均分的底线。对于学生个人来说,目标各不相同。

3.3 批改的反馈数据

《课标》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文的批改属于评价的一部分,因此,无论是评价主体、评价方式都是多样化的。根据评价主体,数据可以由“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点评”三部分组成;根据评价方式,数据也可以由过程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组成,既可以运用分数,也可以运用等级。

 

4. 数据驱动下初中语文写作教学

既然了解了初中作文教学现状所产生的问题和作文教学中可以产生的数据,那就需要运用数据的驱动来解决问题。根据反映的数据,可以在以下三种不同的写作模式中展开教学。

4.1 课标数据要求下的序列化写作教学

《课标》既然对每一学年的写作都有明确的数据要求,那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要以写作路径思维为模型理论,对初中写作思维进行研究,为学生开展序列化的写作训练。

序列化写作的开展力求通过专业化、有序性的教学训练,改善学生在作文中的情感缺乏、思维缺乏等问题,改进写作教学的方法,帮助学生通过序列训练写作的。每周至少500字的作文训练中,可以从这些方面进行序列化展开。

4.1.1基于课文范例材料挖掘

“部编本”教材已于今年正式有了三年的成型,通过发掘7- 9 年级语文课文范例中的写作元素,可以对其进行整合与利用。以语文全六册为例,虽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成为写作资源,但是可供写作的资源相当丰富。可以从文体、写法、情节、主题、人物等多个角度入手,形成写作层级序列。

如七上第三单元的序列是“写人要抓住特点”,但单元的文章中,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并非写人的文章,对本单元的写作指导性不明确,因此完全可以从鲁迅的另一作品《藤野先生》(八年级上册)中开展,对写作序列进行适当的范例补充。又比如说要练习记叙文中的描写,仅从七上的《散步》中展开是不够的,还可以把八年级的《社戏》整合进来,以课文范例指导“学习描写”作文教学。

4.1.2 基于课外阅读材料进行写作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阅读教学也由单一走向多元,阅读的文本内容日益丰富。遇到适合学生深化写作的课文时,教师会选择拓展相关的文本资料,如作家风格、文章主题、名家故事等,将课内与课外有机整合,凸现一个方面,引发学生写作的动机。或者直接开设课外阅读课,让学生广泛涉猎,根据阅读主题,进行相关的写作、交流。

《课标》中对阅读也有“不少于260万字”的数据要求,因此可以借助课外阅读给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如《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神话故事选》、沈石溪小说系列、曹文轩系列作品等,不仅浅显易懂,便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而且易于模仿名家笔法,或让学生通过阅读后“读后感”,也是序列化中可以完成的写作教学对“量”的要求。

4.2 应试数据要求下的建构式写作教学

纵观各地中考题,主要以考查“记叙文”为主。以广州中考为例,通过中考的报表数据,可知中考作文以“内容”项为首要考虑的点,因此初中作文教学中应主要以训练内容开始。因此,在应试数据下,写作教学应该在评分标准的指引下有所建构。

《课标》对初中写作教学的第2条说到:“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对全阶段的写作教学也有如下要求:“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可见,《课标》提倡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还要借助数据来建构。同时,建构过程中,可以借鉴传统写作教学模式的合理内核,更要将现代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融入新的写作教学模式中,这样才能使建构式写作教学内容更完整、结构更新颖、功能更有效,且具有实践意义。

4.3批改数据反馈下的针对性写作教学

除了建构时候需要掌握的前置数据外,批改数据也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参照。批改数据的细化,可以反映学生对写作环节的理解程度、掌握情况,可以让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教学。有效的评价数据还能够让老师从“教育角度”走到学生的“学习角度”,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的写作心理和兴趣,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方法,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

 

5. 结语

数据驱动教学范式已开始逐渐取代传统的经验的教学范式。初中的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经验来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因为生成不定而较难把握。如果利用大数据对写作教学的过程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可以实现教育与学习的有机结合,精确解决初中作文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学习行为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可视化呈现,个性特征发现和智能诊断,更好地实现精准教学。

可以说,数据驱动下的初中作文教学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方面,还有很多值得深化的地方,需要更多的语文老师来进行再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林煜明,李优.“互联网+”环境下数据驱动的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8(08):192-193.

[2]邹逸,殷玉新.从“基于经验”到“数据驱动”:大数据时代教师教学决策的新样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13):52-56.

[3]龙虎,李娜.大数据技术下的数据驱动教学范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20):162-164.

[4]彭小明,刘亭玉.写作教学模式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5